欧美日韩国产vip一区,久久人妻精品人妻视频,草裙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色婷婷在线播放看片

    <blockquote id="fb5t6"><legend id="fb5t6"></legend></blockquote>

  1. 長征書院:紅色沃土 大美開江

    時間:2023-03-20 12:46:00  來源:長征書院  作者:   點擊:
      說到開江,川西地區(qū)的人們往往把她與重慶的開縣混淆起來。開江與開縣曾經都屬川東北,又是毗鄰縣份,而且還是大革命時期劉伯承、王維舟等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。
      隆冬時節(jié),正值歲末,一個多小時的車程,我從達城再次踏上開江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。
     
      開江縣,位于四川東北部,大巴山南麓,東連重慶開州區(qū)和萬州區(qū)、南臨重慶梁平區(qū)、西接四川達川區(qū)、北依四川宣漢,總面積1000余平方公里,人口大約60萬。據《開江縣志》記載,開江自南北朝西魏廢帝二年(553年)置縣,舊名新寧縣,已有1450多年歷史。民國三年(1914年)8月定現名,沿襲至今。
     
      據開江縣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撰中心專家介紹,開江分前廂、后廂兩大塊區(qū)域,其間散落著分布著拔妙河、白巖河、任市河、新寧河等4條河流堆積的壩區(qū),如長田壩、天星壩、楊家壩、觀音寨壩、糖房壩、寶塔壩、隍城壩、金家壩、黑池壩、新橋壩、楊家壩、牛家壩、水車壩、荷葉壩、龍井壩、箭口壩,這些星羅棋布的壩子宛如一塊塊珍珠,最終串連成了著名的“川東北小平原”。開江縣名得名于發(fā)源于廣福鄉(xiāng)母豬槽、全長三四十公里的拔妙河(原名開江)。
      開江是巴蜀有名的文化大縣,素有“文化縣”之稱。開江文化資源豐富,有遠近馳名的宗教文化(開江金山寺)、淵源流長的民間文化、魅力獨特的牌坊文化(甘棠胡氏節(jié)孝坊、任市陶牌坊為國家重點文物)、鐘靈毓秀的景觀文化、歷史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(有拗棒、薅秧歌、石工號子、龍舞、彩亭、高蹺等)。
     
      更重要的,開江是革命老區(qū),這里還有光輝的紅色革命文化。這里孕育了徐彥剛、唐在剛、覃文等300多位英雄的革命兒女。這也是我再次踏訪開江的緣由。
      在開江縣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撰中心兩位專家的向導下,我來到普安鎮(zhèn)寶塔壩參觀。
     
      寶塔壩十里平川,坦蕩如砥,田肥土美,盛產稻谷,歷來就是川東北著名的糧倉。據介紹,1943年秋國民黨曾在寶塔壩修建軍用機場。當年,開江人民為修建開江機場投入民工5640個,建起機場跑道和一條支線土方工程。后來,隨著附近梁山機場的擴建,開江機場停工廢棄。
     
      秀麗的新寧河清清淺淺的流水穿壩心而過,沿河岸垂柳婆娑,既有垂釣乘涼之樂,又具農田灌溉之利。如今,萬畝荷塘基地,是全省20個“美麗宜居村莊”之一。“稻田+”鄉(xiāng)村嘉年華景觀,為廣大旅游觀光者奉獻了一道盛大的“荷花文化盛宴”。
      開江縣紅色文化陳列館是我此次開江之行的目的地。這個紅色文化陳列館是開江縣博物館旗下的主題館,2009年由原杭州市委書記王平夷故居改建而成,最初叫“紅軍寶塔壩戰(zhàn)役陳列室”。隨后,被中共開江縣委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2015年9月又將其擴建為開江縣紅色文化陳列館。
     
      開江紅色文化陳列館地處寶泉塔下,是一個典型的川東民居建筑,總投資400余萬元,占地面積780(包括院壩)平方米,建筑面積533平方米。據介紹,2015年8月完成主體建筑后,縣政府又投資136萬元對紅色陳列館進行了陳列布展。
     
      令人贊嘆不已的是,寶泉塔下這個王家院子不僅走出了王平夷、王國平父子兩任浙江杭州市委書記,還走出了開江縣書法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的王錫生,以及開江縣宣傳部副部長王萬斌等。
     
      開江紅色陳列館是開江縣和周邊縣區(qū)組織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地方。進入館內,“紅色沃土”、“寶塔壩戰(zhàn)役”、“寶塔人家”“英雄兒女”四個主題篇章娓娓道來,彰顯了革命先烈的光輝精神和崇高品格,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忠誠履職。
      開江,是一塊鐘林毓秀、英雄輩出的紅色土地。在這塊1000余平方公里的紅色土地上,先后誕生過開江地下黨、開江地下縣委、開江特務隊、廣福游擊隊、廣福蘇維埃政府,傳承著開江人民始終堅守信仰、渴求幸福、不畏強暴,與反動勢力英勇斗爭的光榮傳統和勤勞樸實的高尚美德,并最終促成了四川紅軍(川東游擊軍)的建立、川東武裝起義的爆發(fā)和紅三十三軍的創(chuàng)建。
     
      1933年10月27日,紅軍結束宣達戰(zhàn)役。10月28日下午,許世友率領紅九軍主力二十五師進入開江,在開江縣的普安、回龍、寶塔、長田、天師、騎龍、永興、靈巖、新太等地與敵激戰(zhàn)7晝夜(紅四方面軍反“六路圍攻”和萬源保衛(wèi)戰(zhàn)的序幕戰(zhàn)役,又名紅軍寶塔壩戰(zhàn)役),共殲敵5000余人,占領開江縣三分之一的土地,將開江正式劃歸川陜革命根據地區(qū)域。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,11月3日傍晚,紅軍向宣漢縣轉移。
     
      “英雄兒女”展廳內,展出了各個革命歷史時期數萬開江兒女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(yè)光榮捐軀的情況,其中,有名可查的開江籍革命烈士達1366人,最有名的烈士分別是徐彥剛、唐在剛、覃文、蔣瓊林。
      通過視頻短片、宣傳冊、現場講解等方式,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和豐富的人文價值,吸引了不少當地甚至外地人員前來參觀。大家認真聆聽曾經發(fā)生在這片紅色沃土上的革命故事,深切緬懷劉伯承、徐彥剛、唐在剛、王維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,在思想上接受一次深刻的洗禮。
     
      這些年來,開江縣組織黨員干部群眾到革命遺址現場開展黨性黨風教育、愛國主義教育、革命傳統教育、思想作風教育,發(fā)揮了紅色教育主陣地作用。
     
      廣福是革命烈士唐在剛、蔣瓊林的故里,被譽為“川東紅色之鄉(xiāng)”。唐一文是革命烈士唐在剛的侄孫子,為了向世人展現唐在剛烈士為共產主義信仰而戰(zhàn)的英勇身姿、錚錚鐵骨,他在自己的農家小院里開辦了簡易的“唐在剛烈士生平事跡展覽”。
     
      唐一文逢人便說: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輩們用生命和熱血換來的,我們要倍加珍惜。更何況我身在紅色之家,更應該發(fā)揮后輩的作用,把紅色文化傳承下去。
     
      廣福鎮(zhèn)中心小學,有著鮮明的紅色印記和紅色傳統。在這所學校,先后有4任校長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(yè),奉獻了他們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和滾燙熱血,王維舟、唐在剛、蔣瓊林、喬典豐等革命先輩相繼在廣福小學工作、戰(zhàn)斗過。
     
      近年來,廣福鎮(zhèn)中心小學以“承先勵志,廣學臻福”為校訓,從娃娃抓起,大力發(fā)揚紅軍精神。學校充分整合、挖掘紅色資源,以弘揚紅色文化、傳承革命精神、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來培養(yǎng)學生養(yǎng)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(yǎng)。
     
      不僅如此,校園內的紅色文化墻、紅色文化浮雕,教學樓室內、室外的紅色名言警句和勵志標語等,讓紅色文化植根于學生學習、生活環(huán)境中,讓革命精神進校園、上課堂、入人心。
     
      從理念到行動,廣福小學都在進行不懈探索,以豐富多彩的紅色教育活動為載體,找準革命傳統教育與學生養(yǎng)成教育的結合,讓紅色教育成為廣福最濃烈的底色。
     
      此外,廣福鎮(zhèn)正在將川東游擊軍遺址、唐在剛故居保護建設納入規(guī)劃,打造達州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。
     
      以紅育人促進步,以史為鑒謀發(fā)展。開江縣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己任,堅持圍繞中心、服務大局,以史為鑒、資政育人,全面履行黨史研究、紅色文化的基本職能,初步走出了以紅育人、以紅帶綠、紅綠相間的發(fā)展之路,黨史研究、紅色文化、鄉(xiāng)村旅游、幸福開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。

    2020年元旦于都江堰市長征書院
     
      附:著名開江籍革命烈士生平事跡
     
      徐彥剛(1907-1935)原名徐興華,開江縣甘棠鄉(xiāng)人。歷任中國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參謀長、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三十二團參謀長、第六軍第三縱隊隊長、第九師師長、第三軍軍長、第一軍團參謀長、湘鄂贛軍區(qū)司令員兼第十六師師長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(zhí)行委員。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,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,帶領當地軍民堅持以黃金洞為中心的平江、瀏陽、銅鼓游擊根據地的斗爭,曾指揮紅16師取得大源、虹橋等戰(zhàn)斗勝利。1935年6月,國民黨軍重兵“進剿”,他在江西永修云居山突圍戰(zhàn)斗中負傷,9月在永修燕山朱坑養(yǎng)傷時被敵人殺害。
     
      方志敏的親密戰(zhàn)友唐在剛(1903-1935),開江縣廣福村人。1923年考入北京工業(yè)大學。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,從事秘密革命工作。1927年8月被捕,曾被綁赴刑場陪斬,仍堅決進行斗爭。不久組織難友暴動成功,輾轉到上海,繼續(xù)進行革命活動。1928年春到江西,在贛東北景德鎮(zhèn)、鄱陽、婺源、樂平等地,組織領導工人運動。同年冬任中共信江特委書記。1929年1月參與組織指導貴溪、余江、萬年、上饒、鉛山等地武裝起義,并參與領導贛東北軍民進行第三、第四次反“圍攻”斗爭。1930年8月任中共贛東北特委書記、贛東北省委書記,組織領導第一、二次反“圍剿”斗爭。1931年任中共贛東北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、軍委會主席。1932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政委,參加第四次反“圍剿”。后任閩浙贛軍區(qū)總指揮兼代政治部主任。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,任閩浙贛軍區(qū)司令員,率一個團和葛源游擊隊堅持游擊戰(zhàn)爭。1935年7月3日在橫峰葛源磨盤山附近地區(qū)陷入國民黨軍重圍,英勇犧牲。
     
      覃文(1908—1933),開江縣太和鄉(xiāng)人。1926年到上海讀中學,后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。1927年“四·一二”事變后回川,在西南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30年5月,以四川省委特派員身份在開江、梁山、達縣開展革命活動。7月組織1000余人參加虎南武裝暴動,并成立了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,任政治部主任。1932年在南部縣發(fā)動了升鐘武裝起義,并建立了“川北工農紅軍”,任政委。1933年6月,任中共四川省軍委書記。1933年9月15日,被叛徒出賣,為保全戰(zhàn)友,10月被敵殺害。年僅25歲的覃文和他的戰(zhàn)友一起倒下,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青春和生命。
     
      蔣瓊林(1906-1934),開江縣廣福鄉(xiāng)人。中國共產黨優(yōu)秀黨員,川東游擊軍創(chuàng)造人之一。土地革命時期,活動于開江、梁山、達縣、宣漢等地,與軍閥、團閥、土豪劣紳等反動勢力進行殊死搏斗浴血奮戰(zhàn)。1933年10月,在王維舟的領導下,配合紅四方面軍解放宣漢、達縣、萬源、城口等地,趕走了盤據達縣的軍閥劉存厚。隨后,任紅三十三軍九十七師師長,率部參加反擊劉湘六路圍攻,在開江、開縣、宣漢等地打了不少漂亮戰(zhàn)。后因敵軍后續(xù)部隊不斷增加,紅軍采取“收緊陣地”的策略,蔣瓊林率師在東線誘敵深入。正值張國燾執(zhí)行“左”傾路線的肅反政策,一個個飛來橫禍,迅速落在三十三軍的各級干部頭上。1934年初,蔣瓊林在雙河鄉(xiāng)前線指揮全師將士和劉湘、王陵基等反動軍閥進行了殊死的搏斗??墒?,怎么也未想到,自己也被張國燾列入“該殺”的人員名單之中。就這樣,一位忠心耿耿為黨為人民出生入死的優(yōu)秀將領,被張國燾從前線調回秘密殺害了。

    相關信息:

    走進開江

    ?
    主辦:中共開江縣委  開江縣人民政府   承辦:開江縣委宣傳部 開江縣互聯網信息管理中心 技術支持:英凱迪網絡傳媒有限公司
    聯系電話:0818-8239177 投稿E_MAIR:sckjwxb@163.com 傳真:0818-8222254 新聞QQ:372815112
    申明:轉載請注明出處   ?Copyright 2015 開江網 All Rights Reserved  
    互聯網新聞登載服務許可證:川新備15-140013      備案號:蜀ICP備16027395號     

    川公網安備 51172302000028號